现代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创造财富、宜居宜业的物质空间。人民群众生活的和谐度和幸福感,是检验一个城市现代性、包容性和人文性的重要标准。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前沿,上海一直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把党的建设贯穿于城市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党建带城建、以党建促社建,通过党的整体建设凝聚人、感召人、引领人,绘就了一幅建设人民城市的美丽画卷。
以党的全面领导锚定城市发展的政治方向。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要把人民群众的共同美好生活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根本追求。2014年上海市委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着力构建市、区、街镇、村(居)党组织四级联动体系,建立“全区域统筹、多方面联动、各领域融合”的工作格局,形成了党建引领城市发展的整体格局。特别是突出街道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能力,提升其区域统筹协调功能,为基层党组织专注主责主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在“红色物业”实践中,通过全面加强党对物业企业的影响和引领,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企业协调运行机制,弥补了现有管理体制中的缝隙和间隔,形成了共建美好家园的共识与合力,有力地确保了多元治理的正确方向,有效提升了社区的和谐宜居水平。
以基层党建网络夯实城市服务骨干根基。上海把改善民生作为实现城市高品质生活的鲜明导向,作为基层社区治理创新的首要任务和最终落脚点,推动民生工作持续提质增效,让群众的获得感更强、幸福感更高、安全感更实。多年来,网格化党建、智能化党建坚持需求导向的原则,始终围绕着市民的生活需求展开,全市2万多个党群服务中心站点,与市民驿站、家门口服务站、睦邻家园、邻里中心等融为一体,打造党员和群众的共同园地,打通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直接把便捷、暖心的服务送到群众身边。以浦东新区为例,“十三五”期间,按照“办公空间趋零化、服务空间最大化”的原则,完成了1310个“家门口”服务站(中心)的全面改造,实现了功能复合、一室多用和服务集成,扩大了群众活动空间。通过建立政务服务远程办理机制,与百姓日常相关的212个生活事项都可以在“家门口”办理;同时,养老、医疗、文化、娱乐、幼托等各类服务在“家门口”集成,实现了“生活小事不出村居,教育服务就在身边”,夯实了基层党建的网络基础,强壮了公共服务体系的骨干架构。
以党建共建联建推动重构城市交往的公共空间。现代城市发展需要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扩大公共空间,让城市成为老百姓宜业宜居的乐园。针对小区基础设施陈旧、不足等问题,近年来上海力推“美丽家园”“缤纷社区”等项目,在基层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规划引领、专业团队、公众参与和社会共治等方式,打造一批活力街巷、口袋公园、慢行网络、公共设施、透绿行动、街角空间等,迅速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用智慧和工匠精神让街角、道旁等城市细节处发生精致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党建联建有效整合了多方资源,搭建了议事沟通平台,专业团队提供了专业建议,群众积极参与,共享了智慧和力量。
以党的组织力汇聚整合城市建设的人民伟力。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市建设往往受到条块、区域和级别的束缚,造成管理上各自为政的状况。针对这些难题,上海深化拓展区域化党建,大胆运用“党建联盟”“联席会议”等形式,积极探索单位党建、行业党建、区域党建的互联互补互动,有效提高了城市工作的整体合力和规模效应。例如,黄浦江两岸45公里滨江岸线的开发和管理,涉及5个区、25个街镇和几十家大中小型企业、单位,横跨政府、社区和企业三大主体,按照传统思路,协调沟通难度相当大。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上海及时建立了“滨江党建跨区域联盟”,在地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带动沿线单位、行业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志愿者共同参与滨江治理,取得积极成效,打造了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
可以说,人民群众居于主体地位,是一座城市实现永续、平衡与健康发展的最核心、最可靠的保证。人民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城市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充分发展,而人的全面充分发展又会反过来促进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上海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引领城市建设的探索历程,正是人民城市这一重要理念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
(作者:容志,系完美体育365WM行政管理系主任、教授)
链接地址: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20-06/18/nw.D110000gmrb_20200618_3-06.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