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发起举办第五届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0-08-22浏览次数:1194


 8月21日,由完美体育365WM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发起,完美体育365WM哲学与法政学院、完美体育365WM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青年学报》编辑部共同承办的“劳动幸福·人民至上·超越资本逻辑”——第五届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举行。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防疫需要,论坛以线上会议为主。线下论坛吸引了50余名上海本地代表报名参加设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的现场会议,各地400余名专家通过腾讯会议在线参会。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曾峻教授、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汪信砚教授,完美体育365WM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何云峰教授,上海市社联专职副主席、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解超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讲话。

线下参会代表合影


解超教授对该学术论坛的质量提升和影响力扩大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宣布第五届“劳动幸福·人民至上·超越资本逻辑——第五届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正式开幕。

解超教授在开幕式上讲话


论坛开幕式由我校哲学与法政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蒋传光教授主持。


市委党校副校长曾峻教授代表主办方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词。他指出,“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是全国性大型高端学术论坛,其研讨成果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与本次论坛的主题相契合。而劳动创造幸福生活,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又与党中央所倡导的勤劳守法致富、人民至上理念不谋而合。可见本次论坛主题立意很高,切中当下理论热点。今天,高科技的发展以及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矛盾运动等新情况的出现,对劳动活动本身以及人与劳动的关系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为此,十分有必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理论,并将其运用于新时代,解读新的社会现实。相信本次论坛必将极大地推动这样的研究。


汪信砚教授代表学者发表了书面致辞。他认为,国外马克思主义派别多样,很多都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了贡献。国内像“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这样明确亮出自己理论旗帜的尚不多见,何云峰教授之理论勇气和扎实研究令人钦佩。劳动幸福理论既有理论建构,又有现实关照,既紧扣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典表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又与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劳动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契合,与当前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一致,具有鲜明时代性。本次论坛的主题同时也是劳动幸福理论或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关键词。于劳动者而言,劳动幸福是至关重要的,但幸福不应只是劳动或奋斗的终点和目标,也应存在劳动和奋斗过程之中。社会和国家必须秉持劳动者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为实现劳动幸福创造条件。当代背景下,资本逻辑是实现劳动幸福的最大挑战之一,但在我们今天尚需利用和发展资本的情况下,超越资本逻辑难以可能。因为只要资本存在,资本逻辑就必然起作用,而不遵循资本逻辑的资本根本不是资本。对此,我们要既发展和利用资本又节制资本,把资本逻辑尽可能限制在不损害劳动幸福的范围以内。

汪信砚教授发表书面致辞


何云峰教授介绍了论坛情况。他认为,劳动精神的核心应该是要强调基于“因劳称义”原则去追求“劳动幸福”的价值选择和导向。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已经超越人类对自身的许多狭隘认知,对文明的现代新共识已经逐渐形成。这些共识包括:远离野蛮,超越强权,鄙视特权;追求公平,实现民主,推行法治,尊重人权,尊重多样性等等诸多方面。今天的人类文明标准甚至要求超越“民权”的概念,超越“统治阶级”的概念,强调要人民至上,实现政企分离,政社分离,机会均等,人人作为市场主体,公平参与诚实劳动创造,消除各种降低劳动享受性的人为因素和制度因素。现代文明意义上的良善社会追求的是这样一种劳动幸福状态,即:要让人们参与劳动创造变成一种幸福,变成一种享受,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是要“让人们在劳动中有真正的幸福体验”“让人们参与劳动是为了实现幸福的善良意愿”“使劳动中的不幸福因素得到最大限度的抑制和消解”“使人们通过诚实劳动能真正获得属于他们自己的幸福”。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论强调,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更加确定的未来,每个人都有权追求劳动的自由、解放和独立,每个人合法的劳动应得和所得跟公共物品一样神圣不可侵犯,人们必须为劳动的平等和尊严而奋斗!


开幕式结束后,进入论坛的主旨报告环节。浙江大学刘同舫教授、吉林大学吴宏政教授、复旦大学陈学明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鲁品越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素梅研究员、完美体育365WM何云峰教授先后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主旨报告环节由完美体育365WM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志丹教授主持。


浙江大学刘同舫教授在题为《劳动幸福、人民至上与人类命运》的报告中阐述了劳动幸福、人民至上与人类命运三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其实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至上、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真正的人民情怀。这表现在:首先,其把人民当做主题,一切依靠人民;其次,把人民当做目的,一切为了人民;其三,把人民当做尺度,以人民检验和衡量一切工作。初心深处是民心,民心就是人民至上的为民之心。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人民至上,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正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政治立场和核心宗旨。从哲学角度可以将共产党宣言归结为一点,即对人类命运的回答。马克思恩格斯终生思考人类命运,思考人类应该怎样认识自身,进而找到掌握人类自身命运的规律。而宣言正是一部关切人类命运走向的宣言,将人民至上与人类命运统一了起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精神。马克思的第一个重要命题就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正是劳动促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通过劳动,人与自然结成关系,马克思称之为生产力;因为劳动,人与人结成了关系,马克思称之为生产关系。这些一方面构成了理解社会历史的基点,也促使马克思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最高意义是自由,在自由的基础上,以消除强制和奴役劳动为前提,认为只有自由劳动才是幸福的劳动。所以阿伦特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句话揭示了人类自由的命运。

刘同舫教授线上做主旨报告


吉林大学吴宏政教授在题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目的下的劳动自由》的报告中从世界历史的目的性角度探讨了劳动自由的问题。他认为,一般理解劳动自由,主要是在原理的意义上来理解。在此意义上,劳动自由应该至少包含四个原理:第一,我愿意劳动,而不是被迫劳动。第二,在劳动中对象化自己,在对象中欣赏自己。第三,不受强制性分工限制。第四,劳动不是为了谋生。实现这四个方面的重点是扬弃私有制下的资本逻辑,而这是全人类的事,必须在世界历史的意义上来探索劳动自由的出路,即借助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这一大前提。世界历史表现为双重合二为一的过程:既是人类摆脱资本逻辑支配,实现劳动自由和解放的过程;也是资本逻辑自我扩张、自我毁灭的过程。由于在马克思的意义上,自由的具体规定就是劳动自由,所以世界历史具体地表现为扬弃异化走向自由自觉劳动的过程。劳动自由是和世界历史进程相一致的,其和世界历史紧密相关联。

吴宏政教授线上做主旨报告


复旦大学陈学明教授首先充分肯定历届论坛所充满的正能量,然后在题为《疫情之下对人的存在方式的反思》的报告中提出了反思人的存在方式的问题。他认为,疫情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大的破坏,而我们知道,欧洲中世纪时也发生过大规模的瘟疫,它后来引起了人民对生活方式和文明方式的反思。我们是否也可以预感到,这次面临的疫情也可能激发人的新的存在状态,引起人类的重大变革,这是可能的。上世纪中叶以后,人类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其内容是享受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和现实主义。它们是今天占据主导地位的人的生活方式和状态。结合这次疫情,我的结论是为了从疫情当中走出来,人类必须改变目前的存在方式,正是这种改变过程中,孕育着一种新的文明。首先要改变享受主义,其重点是在生产、生活、生存中,应当将生存放在第一位。其次,我们必须要改变消费主义这种生活方式。因为消费主义是人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生活状态,而我们要摆脱对物的依赖性。再次,要改变个人主义或极端个人主义。在疫情中,个人至上的生活方式是无法应对这种灾难的。人类要团结应对各种自然和社会问题,抵御风险。面对新的复杂形势,我们必须追求人与人之间的新的平衡状态。最后,要改变无情的现实主义,也就是说人类一定要满足自己的创造性,过一种有目标和方向感的生活。

陈学明教授线上做主旨报告


上海财经大学鲁品越教授在《劳动的三重塑造与发展趋势》的报告中对劳动创造、劳动和幸福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认为,这其中的关键点是要正确理解“幸福”。对幸福的理解有很多,但其归根到底就是价值。价值产生幸福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消费,在消费价值的时候我们就感到幸福了;第二种就是创造价值意义上的幸福,对创造价值意义幸福的发现正是马克思的伟大成果。劳动幸福就是劳动创造价值的幸福。在马克思之前,劳动是创造产品的过程,但这种单纯创造产品的劳动本身是没有幸福的。西方经济学从来都是将劳动作为成本,认为劳动没有幸福,只是一种代价。亚当斯密、李嘉图正是如此。而马克思认为,劳动除了创造物质产品之外,还创造人的主体世界和主体价值。这个过程分为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对象化两个方面。在这里,物的价值成了主体的镜像,主体也成了物的镜像。马克思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在于指出了人创造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人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关系财富的创造者。即通过劳动,自我生命完成的同时也是他人生命的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是他人价值的实现,这是最大的幸福。共产主义是我的劳动能够为全人类享受,对全人类有意义,这也是自由人联合体的根本思想。我们用劳动创造三重意义上的价值,也创造三重意义上的劳动幸福,只有依循资本论指出的道路,借由劳动本身来实现人的幸福的复归。

鲁品越教授线上做主旨报告


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素梅研究员在《智能革命条件下的劳动观》的报告中阐述了智能革命的特征、人机关系的演变、劳动解放的理解和内在性的劳动观四个方面的内容。她认为,在智能革命条件下,劳动解放所涉及的重要问题是如何进行精神解放?其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人性觉醒。由此,必然要求实现一种劳动观的转变,即从传统强调物质主义和劳动-休闲二分的劳动观转变为专注生活世界、强调劳动和休闲统一的内在性的劳动观。这样,劳动与人的成长联系了起来,从而由外在的强迫性转向内在需求性,因而探索美好生活成了生活世界的主题。

线下主会场


完美体育365WM何云峰教授在主旨发言中发布了《劳动幸福的观测维度及其指数省际比较研究》的研究报告。该项研究基于劳动幸福权是人人拥有的不可转让的初始权利的假设而进行的理论建构和实证分析。从理论上讲,劳动幸福权的实现和保障程度大致可以从劳动活动对人的全面发展、劳动解放和劳动尊严的促进作用等方面加以观测。此外,客观的社会生活条件作为劳动基础给人们带来的公共幸福程度,也是直接可感知的劳动幸福状态。这四个方面合起来构成劳动幸福的四个观测维度,分别是劳动发展、劳动解放、劳动尊严和劳动基础条件。四个维度之间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以此理论建构为基础,研究人员研制设计出包含95个问题的《劳动幸福问卷》,通过微信邀请、网上参与答题的方式,对来自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213人(有效答卷数)进行了调查。数据分析显示,该《劳动幸福问卷》有比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四个维度对劳动幸福总体得分的贡献度大小依次是劳动基础条件(社会生活条件)、劳动发展、劳动尊严和劳动解放。按照劳动幸福总得分排名,居前五名的分别是吉林、北京、上海、山东、浙江,最后五名的是甘肃、青海、新疆、安徽、西藏。


当日下午,参加第五届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的线上线下代表分三个分论坛展开了多视角的学术讨论。第一分论坛由完美体育365WM晏辉教授主持,主要围绕“劳动创造与人民主体性”问题展开研讨;第二分论坛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刘向兵主持,主要围绕“劳动精神与劳动教育”展开研讨;第三分论坛由长沙理工大学余乃忠教授主持,主要围绕“人工智能与当代劳动新发展”问题展开研讨。与会代表争先发言,学术气氛十分热烈。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劳动问题是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的钥匙,理论意义重大,值得深入研究。当前,我们大力强调劳动教育,强调弘扬劳动精神,这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及时的。


在最后的论坛闭幕式,各个分论坛派代表对有关学术讨论情况进行了大会交流。完美体育365WM高惠珠教授代表第一分论坛,《青年学报》主编刘宏森教授代表第二分论坛,上海大学王天恩教授代表第三分论坛,先后进行讨论回顾、总结和点评。闭幕式由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家珉教授主持。


闭幕式上,何云峰教授发表了闭幕致辞。他强调,学术会议精品是当今社会极为稀缺的资源。要把“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打造成国内一流的学术会议品牌。要让学者以参加这个论坛为荣耀,有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学术会议是一个知识论范畴。学术会议是进行学术发表和学术交流的地方。学者在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意味着他在知识创新方面有了自己的成果,要在学术会议上去发表。因此,学术会议可以说是学术发表的一种形式,而学术发表一般认为是私人知识向公共知识转化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劳动研究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领域,几乎涉及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看,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本届论坛还征集到12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副教授及以下职称的青年作者投稿74篇,组委会组织专家对青年学者的论文进行了匿名评审,最后评选出青年优秀原创论文一等奖1名(朱丹),二等奖3名(成军青、陆茹、潘二亮),三等奖6名(李春建、李留义、刘晓、彭学农、孙宗亮、吴文君)。



(供稿、摄影:完美体育365WM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