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 | 张志丹: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典范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0-08-27浏览次数:40

图片

    石向阳 绘

■理论特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的科学社会主义重大思想观点,进一步构建了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党的理论创新速度与新事业新实践开拓速度成正比。《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典范、卓越样板,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的科学社会主义重大思想观点,进一步构建了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认识—解释”层面的科学性

意识形态首先要认识和解释世界,说清“是什么”,才能阐释好“为什么”“如何做”。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立时代之潮头,应时代之变迁,发时代之新声,保持与时俱进、永远谦虚的理论品格。

其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哲学底色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在于成功破解了知识与信仰、现象和本体、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创立了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实现了哲学的划时代的革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世界、思考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二是思维方式的科学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始终坚持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系统思维聚合力,以辩证思维解忧难,以创新思维增活力,以底线思维定边界,以法治思维图善治,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三是问题研判和解题的科学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对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丰富和发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系统认识。围绕新时代如何搞好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外交工作和军队建设等,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不仅如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在事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重要领域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比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等等,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没有教条地照搬照抄“老祖宗”,时刻以中国国情为本、世情为鉴,站位新时代、解决新问题、提供新方法、丰富新内容。

“价值—信仰”层面的引领性

“价值—信仰”层面在意识形态中十分重要,价值和信仰不同则意识形态不同。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价值和信仰上的独到特色在于以科学真理作为价值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正确而鲜明的价值取向,其集中表现: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处处体现着人民立场,洋溢着人民情怀。书中“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好日子、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等文章,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幸福人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坚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深刻彰显了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二是实现中国梦,为民族谋复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继续承载了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使命,擘画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并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三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谋大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为国际社会找到有效经济治理思路等文章,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世界眼光、宏大格局和宽广胸怀,饱含了对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的独到见解和深度思考,敏锐洞察时代风云、准确引领时代走向,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人类共同利益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目标—策略”层面的可行性

“目标—策略”层面指意识形态通过一定手段和途径能够把思想和梦想转化为现实目标及其实现路径,因此要求目标和策略必须深深地植根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具有可行性。如果目标过高、脱离现实或者有目标而无路径,美好梦想只能成为空中楼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民的理论,也是实践的理论,可行性是判断其中梦想和目标的科学性的试金石。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代中国的时代课题。对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进一步解题,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其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科学判断,在此基础上,党的工作重心、战略布局和总体布局也有重大调整。首先,必须进行目标设定。在全面布局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纲领中,明确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再分两步走的战略规划,谋划了两个十五年,即再奋斗十五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后再奋斗十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规划,奠立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之上。其次,提出具体任务和有力举措。比如,提出了全面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诸多内容,既有长远规划,又有短期目标,不仅开启新征程,更铺就了一条通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可以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进一步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继往开来的战略安排,全面规划了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进一步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形式—话语”层面的大众性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形式的作用不容忽视,意识形态只有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大众性,才能口口相传,代代相继,影响深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的受众是广大人民群众,必须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避免使用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玄而又玄的书斋语言,否则,即使接了“天线”,也接不了“地气”。毛泽东同志曾说:“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体现了理论解释力和语言传播力的水乳交融、有机统一。一方面,深刻回答了治国理政和全球治理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创造性转化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实现了意识形态表达的时代化、生活化、大众化。习近平总书记具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熟知广大老百姓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善于将语言生活化、生动化、形象化,以打比方、说金句、引名言、用警句、讲故事等方式来表达其治国理政的深邃思想,彰显了“平语近人”魅力,富有极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号召力和生命力。诸如“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撸起袖子加油干”“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等雅俗共赏、让人如沐春风的金句俯拾即是。这些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和鲜明活泼的语言解答了时代之问、回应了人民关切、代表了人民心声,且言之有情、言之有理、言之有物,接地气、聚人气和有生气,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听得懂、讲得清、传得开,推进着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系完美体育365WM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0年08月27日第3版 


链接地址:http://app.jyb.cn/zgjybapp/szb_wap/detail.html?id=1598489018218_583588&newsPaper=%E4%B8%AD%E5%9B%BD%E6%95%99%E8%82%B2%E6%8A%A5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