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心理学界从以往关注心理问题,比如抑郁、焦虑和精神疾病问题,转向聚焦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心理弹性,也称之为心理复原力、抗挫折能力、抗逆力,正是青少年在遇到困难、逆境之后,调动积极的心理资源,克服并战胜逆境,最终获得良好适应的过程。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许多青少年身处逆境,如身患疾病、父母患病、家庭破碎、或者遭遇社会突发危机事件,却并未像人们预期的那样被逆境打倒,反而发展成为“有信心、有能力、有爱心”的人,研究发现心理弹性在其中有关键的作用。
与人的身体有了伤口有时会自愈一样,人的心理也犹如一根“弹簧”,遭遇逆境和压力后,“弹簧”也会逐渐复原。但是,正如皮肤严重感染持续发炎,却没有适当处理,伤口就会恶化甚至影响其他机能一样,逆境和压力如果过大,并且没有适当关注和处理,人的心理也可能出现无法自动修复的情况,“弹簧”就可能会损坏,这就会对青少年及其家庭产生深远影响。
心理弹性较高的人会通过使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比如效能感、乐观感等,或者调取外在的支持和关爱,比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渡过和解决遭遇的挫折,恢复正常状态。
拥有高心理弹性的青少年也更容易走出沮丧。
每个人都有心理弹性。临床个案也显示,绝大部分青少年在遭遇重大生活事件后,并没有表现出慢性心理障碍,也没有在以后的生活中长期出现沮丧、忧伤、悲痛等消极情绪。他们中绝大多数都可以走出创伤的阴影,适应新生活。
而且,心理弹性并非不能改变的人格特质,它具有可塑性,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训练来改变,就像通过锻炼来增强身体素质一样,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帮助青少年提升心理弹性。
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是提升心理弹性的首要因素
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一件事情的主观感受、推测与判断。自我效能感高的青少年,会勇敢面对学校、家庭的挑战任务,认为自己能够解决。
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反映了一种积极思维的力量,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人遇到事情表现出较少焦虑和抑郁,生活更健康,也会表现更高的学业成就。
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最初可以来自于家庭。家长要从小鼓励孩子,让他们在各种小事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为心理弹性的发展提供基础,从而孩子今后更有信心完成任务或克服困境。
相反,在某一件特定的事情上反复努力,并遇到接连不断的失败,如果叠加家长经常性的负面评价,比如,父母常说“你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孩子便可能会在挫败感中自我怀疑,并将这种怀疑泛化到新的情景中,认为自己是无能的,产生“做什么事都是无济于事的感觉”,遇到任何的难题,都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解决它,从而放弃任何尝试,这是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表现,也是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一种表现,这既不利于他们在未来处理困境,也使他们的心理弹性更低。
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到有成功体验的活动,并对经常失败和不擅长的任务加以帮助和情感支持,积极地言语鼓励,跟孩子说“我们一起想想办法”,“爸爸妈妈跟你一起试试看”。
如果遇到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父母想一想孩子是不是动手能力很好?是不是劳动能力很强?运动技能是不是有优势?这些对孩子的认可,会逐步迁移到孩子某些不擅长的任务中,让他们觉得自己并非“一事无成”的失败者。青少年获得自我效能感,不仅仅在学习成绩上,而是在他们生活的各方面,父母可以多关注孩子的活动,在同伴中进行模仿、学习,共同进步,并尽可能让孩子在能力所及的任务中获得成功。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青少年发展心理弹性的基础
亲密关系是青少年重要的社会支持力量,这是心理弹性的重要外在资源。孩子与父母、同伴的交往活动,以及在交往活动中获得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是孩子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坚强支撑。
良好的亲密关系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基础,这也需要从小培养。比如,孩子幼儿园和童年时期,父母是否花时间陪伴孩子,与孩子游戏、互动,这是预测青春期时亲子关系的重要指标。如果父母在孩子童年时期工作繁忙,一到周末又只是带着孩子奔波各种补习机构,让作业和补课占据孩子大部分时间,这会影响到早期亲子关系,进而导致青春期的亲子沟通非常艰难,甚至使孩子更愿意把多余的精力放在电子产品上。
我们2020年时发表报告:对上海某高校6个不同学院近1000名学生进行三年跟踪研究后发现,学生在大一时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力量会预测三年后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也就是说,如果刚入校的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家庭、同伴、老师的积极支持,那么他在三年后的心理弹性会更好。
在家庭内部,良好的亲子关系会给青少年提供强大的支撑,让他们在遭遇失败时,觉得还有家人的保护,从而具有充分的安全感,并使得他们更愿意寻找父母的帮助,以更好地应对风险与压力。相反,若父母忽视青少年的感受,或管教过分严厉,则可能会让他们在遭遇困难时不愿与父母交流,或担心做不好而受到严厉惩罚和言语刺激,这种缺乏家庭支持的青少年,更难从困境和压力中缓解。
很多时候,给孩子带来压力的,未必是考试成绩本身,而是成绩背后父母、老师的期待。如果孩子的压力过大,而又没有足够的支持和缓解渠道,则心理弹性会降低。
不过,值得指出的是,日常父母对青少年教育中难免会有不耐烦、偶尔的严厉和惩罚,这并不会降低孩子的心理弹性。但如果家庭气氛长期如此,亲子关系以及孩子的心理弹性必然会受影响。
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花一点时间、多一点耐心。除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可以聊聊其他的孩子感兴趣的。当父母辅导孩子做功课感到快要生气时,可以选择暂时离开,喝杯水缓一缓,从而降低冲突风险。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是青少年期的关键任务
自我概念是孩子对自己各种情况的认识和评价。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是青少年时期最关键的任务,也是青少年时期需要解决的矛盾和冲突。
青少年的情绪波动大,关注自己的外表、重视他人的评价,自我概念更趋于抽象。比如,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思考:“我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我的特征是什么”“别人是否喜欢我”等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
2018年我们在对一批包括高中生和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进行研究后发现,自我概念能够显著正向预测一年后的心理弹性,即自我概念越完善,对自己的认识越清晰,接纳程度越高的青少年,未来的心理弹性发展得越好。
所以,父母帮助青少年完善自我概念十分重要。要和孩子讨论并接纳孩子的优缺点、兴趣爱好、未来理想。父母要有意识,并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处在哪个能力范围,悦纳自己的不足,合理评价,不过高或过低要求,这样有利于青少年获得正确的自我概念,形成较好的心理弹性。
同时,温暖、耐心、支持、保护、接纳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来说才是心理健康的保证。家庭是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若经常发生家庭冲突,如父母不和、亲子冲突等将对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发展有不利影响。
在上海八所中学开展“生命教育与生涯规划”跟踪教育研究并在2020年形成的一份报告中,我们发现父母之间严重争吵会降低孩子的心理弹性。
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学业困难时,他们需要的是父母帮助他们度过这个困难,而不是指责与批评;在孩子遇到暂时不能做好、或者不会的情况下,父母接纳与排解孩子的压力,才能让他们更有勇气面对接下来的挑战和压力。与青少年沟通时,青少年希望父母更多耐心倾听,用心去感受孩子想跟你说的,而不是急着给评价和意见。
另外,很多研究开始关注“爸爸”这个角色以及“丧偶式育儿”对孩子心理弹性的影响。父亲缺失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理上的缺失,很多父亲因为工作等客观原因,经常早出晚归,远离家庭,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是情感上的缺失,即使爸爸们在家,大多数也是在使用电子产品,很少与孩子进行情感和身体上的互动。
其实,在家庭环境的建构中,哪怕每天只认真陪小学生玩15-30分钟,和中学生认真交流10-15分钟,这都会有重要的意义,父母的共同陪伴,才是有助于孩子提高心理弹性的良好环境。
当前,社会环境快速变化,在逆境面前,有较强的心理弹性愈发重要。生活的变化、困难和逆境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总会经常出现。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要求孩子心理弹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心理弹性的提高也意味着成长、健康和幸福。同样的困难,小孩不能解决,大人却可以面对,这就是成长对心理弹性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使用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帮助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弹性,能让青少年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逆境、更好地适应环境,这也会成为他们未来面对复杂社会的铠甲,不惧挫折,顺利应对人生的各种变化。
作者:蔡丹 宋佳敏(蔡丹为完美体育365WM教育学院心理系教授、完美体育365WM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宋佳敏为完美体育365WM教育学院心理系研究生)
链接地址: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xue/20210129/390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