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上午,由我校与中西书局、上海图书馆联合主办的“《外国所绘近代中国城市地图总目提要》首发座谈会”在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顺利召开。会议由中西书局二编室主任李碧妍主持,我校副校长陈恒致辞,本书主编、我校特聘教授李孝聪先生,本书副主编、我校人文学院钟翀教授分别发言,来自各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我校社科处处长董丽敏、学报主编洪庆明教授等40余人列席讨论。
座谈会伊始,李碧妍主任介绍了该书的编纂缘起,本书的研究工作起自2015年12月课题的开展,2018年3月启动与中西书局的合作出版意向,从编撰讨论会的召开,体例与版式的确定到地图送审校、图片调色装帧印制等各环节,历时三年终将这一成果呈现在学界面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为一团队合作项目,全书包含2300多条目、涉及2500多幅地图,从出版的角度而言,难度已远超一本普通的学术书或一般的图文书,而与编辑作业复杂、装编定制要求极高的专科词条类工具书相当,因此也被主编和编辑视为工作以来编撰难度最高的图书。另外,本书作为一种专业性强且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出版物,被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并获国家出版基金、上海市文创基金的资助,对此也向所有参与此书编写出版及给予帮助的学界朋友表示祝贺。
随后,陈恒教授在致辞中,从城市化、城市地图文献、辞书编纂、本书的研究团队等方面着重说明了此书出版的意义。他指出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而城市地图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可为当下城市规划建设提供重要借鉴;虽然如今学术工具书的出版比较低迷,且不被当下的评价体系所重视,但从学术贡献及影响来说,学术工具书的作用不可替代。他也强调了李孝聪、钟翀带领的团队长期从事历史地图研究,既有着深厚的学术积累,又怀抱对地图的真爱,其研究精神令人叹服,而中西书局慧眼如炬,出版如此具有丰富学术内涵的巨作,必将产生深远的学术与社会影响。
本书主编李孝聪教授则以“作始也简,将毕也钜”八字总结编纂工作,他指出《外国所绘近代中国城市地图总目提要》是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外国所绘近代中国城市地图集成与研究”成果的一半,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繁复而又必须凝练的工作。李教授认为城市地图可被视为一种集体记忆的文化载体,通过“城市符号—城市空间—城市记忆”的表征循环,唤起人们对自身身份归属定位的认识,这种文化记忆的建构能够推动人们将历史文化的体验和认同转化为文化自觉与自信。而整理外国所绘近代中国城市地图的重要意义有三:一是有助于我们了解一座城市的空间演变;二是为深入探索我国城市历史形态的演化提供极其重要的基础资料;三是填补古代城市资料与现代城市地图、航空遥感卫星影像等资料之间的时间缺环。
本书另一主编钟翀教授以“编纂·2032·星霜”为题分享了本书编纂2032日夜的工作经历与艰辛,他指出外国所绘中国近代城市地图保存分散,涉及的文博机构、私人藏家数量众多,又涉及多种语言,编纂难度极大。钟教授特别提到,由于此前图书馆界和学界尚缺乏古舆图与近代地图的编目著录统一的规范与成熟的先例,因此本书编纂团队在地图目录学上也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因此本书的编纂在地图目录学上也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研究工作)
在简短的赠书仪式与合影之后,举行了有关此书的学术研讨,本书的编纂团队及项目组成员,我校苏智良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汪前进教授、复旦大学张晓虹与韩昭庆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张萍教授、上海社科院历史所马学强研究员与牟振宇副研究员、中山大学谢湜教授、上海图书馆黄显功与沙青青研究员、云南大学成一农研究员等学者分别发言,并就此书展开讨论。专家们一致肯定此书出版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并结合自身研究对如何进一步开展、推进城市史及地图史研究建言献策。至此,本次座谈会圆满结束。
外国所绘近代中国城市地图总目提要》系我校特聘教授李孝聪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外国所绘近代中国城市地图集成与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由中西书局与国内唯一专门从事城市地图收集整理与翻译研究的专业性学术机构——完美体育365WM城市地图研究中心合作的项目。
该书是迄今最为详细的外国所绘近代中国城市地图的联合目录,书中编制的相关地图条目总数达2336条,涉及城市地图近2500幅,测绘者来自英、法、美、日、俄、德、意、荷、比、奥、西、葡、朝鲜、瑞士、波兰、芬兰、印度等20余国,地图涵盖中国各大城市及众多中小城镇和边疆城镇,合计约700余座。基本囊括了目前所能见到的测绘年代较早、测绘质量较高,或在地图学史、城市历史地理学、近代城市史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尚未公开或传存稀少且具有文物价值的外国所绘近代中国城市地图。
(供稿:社科处 作者:黄彬琦、钟翀 摄影:纪展鸿、孙昌麒麟、伍珺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