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我校被列入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试点学校之后,学校在巩固和完善以往实施“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所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市教委有关开展市属高校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试点工作提出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本校实际,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不断强化本科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动力和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本校的特色。
42个教研团队成了教学骨干力量
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保证“激励计划”实施成效的关键,我校将组建教研团队作为推进“激励计划”的重要举措之一,继去年建立首批17个教研团队后,第二批25个教研团队也已相继组建完毕。目前共由410余位教师组成的42个教研团队已成为学校本科教学的骨干力量。
按照“两互动”的“激励计划”实施目标,各教研团队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以教学促进科研,又以科研反哺教学。以人文与传播学院的中国通史教研团队为例,团队10位教师除了患病特殊情况外,所有人都在奉贤校区第一线上课。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将传统讲解式课堂模式转化为研究型课堂模式,结合课堂教学为学生科研设计了两个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对接的田野考察团队,即敦煌的丝绸之路团队和海洋文明研究团队,让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际中去。去年,该教研团队还结合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积极参与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建设这一市级重大建设项目,开发制作了一系列APP电子地图,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20多家媒体对此作了报道。
团队建设培育了一批能承担重大教研课题、产出高水平教研成果的优秀教研共同体。2015年度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优秀教材奖、本科重点教学改革建设入选立项已经揭晓,我校有5门课程入选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15部教材荣获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3个项目获得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建设,2门课程获得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27门课程获得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立项建设,其中,教研团队成员共有13项成果入选,1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共享课程通过验收。在组建团队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们共发表教学研究、教改论文60余篇,指导学生科研项目立项或获奖20余项。
“五双”举措促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是“激励计划”可持续的保障。在“激励计划”实施过程中,学校围绕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和专业发展要求,推出了“五双”举措。
一是执行“双证上岗”。青年教师必须同时持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和新入职教师培训结业证书方可进课堂授课。二是对教学等环节进行“双聘期考核”。从2014年开始,学校对新任教师执行首聘分期考核,改变了5年聘期的传统做法,新任教师如果在3年内的本科评教分数低于4.0,便不再得到续聘。三是专技职务评聘执行课堂教学、学生指导“双项评价”。四是执行“双导师指导”,青年教师在正式作为主讲教师之前,必须接受教学、科研双导师的指导,完成两年助教工作。五是提供“双线支持”,除了提供教学技能指导外,还在实践教学、专业发展、双语教学、学生工作等方面提供成长平台。
依照学校的举措,各学院也根据自己的特点,千方百计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生环学院制定了详细的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内容包括:重视梯队建设,教研团队一定要有青年教师作为后备力量;安排带教导师,由带教导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把关,对其教学方法进行指导;对青年教师的课程安排,先上选修课,后上必修课,再上专业核心课;在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上向青年教师倾斜;通过安排青年教师听课、帮助带做实验等方法,逐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课程创新改革为教学注入“活水”
“激励计划”的实施,还促使各学院在教学备课、内容、手段上进行创新改革。
生环学院副院长李新国告诉记者,生环学院教学创新改革的做法,一是统一课程标准,老师备课从单独备课改为集体备课。由于各个老师研究领域不同,讲课就会有所侧重,集体备课使得老师讲授的内容标准化。集体备课不仅对教学内容把关,还可以共享各位老师好的经验方法,青年教师能从老教师身上学到丰富的教学经验,纠正过去教学中自己意识不到的问题。
二是在教学内容方面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课方面既抓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抓学科前沿知识的介绍;实验课方面既抓技能型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抓开放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目前学院大三学生实行科研导师制,教师在实验中注意安排开放性试验和创新性实验,鼓励学生课余进实验室。
三是在教学手段方面做到“双重视”,即重视网络课程建设,利用学校课程中心的资源,把各门课程放上网以便学生下载进行课后复习,目前80%以上课程都有课程网站;重视开设双语课程,利用学院年轻教师英语语言优势开出双语课,如庞婉婷老师的“生物多样性原理及应用”、罗永婷老师的“动物生理学”均选用国外原版教材,用英语布置作业,英语试卷,同时做到讲课基本使用英语,课上课下与学生英语交流,很受学生欢迎。
好老师标准不再仅是“上好课”
教师坐班答疑,为学生提供自习辅导是增强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又一举措。为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在奉贤校区为学生释疑解惑,学校后勤增开班车班次数,增加晚间答疑场所,还对奉贤校区迎宾楼进行改造,优化教师晚间住宿条件。学校建立了巡查和服务制度,每晚均有部处长巡查辅导答疑秩序,并安排学生辅导员陪伴,随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类问题;加大信息化考勤力度,在班车、校门、教师休息室等处设立信息化考勤设施,全面掌控坐班答疑进展秩序。与此同时,各学院也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加强管理,把教师坐班答疑工作做得更好。
法政学院建立了辅导答疑管理制度,学院领导每周安排一天在奉贤校区值班,现场解决教授与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学院长每周安排两天在奉贤校区值班,检查教师辅导答疑的情况。
教师课后坐班答疑,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普遍反映,现在师生之间沟通多了,亲近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很多老师不仅在学业上帮助学生,还成了学生的“人生导师”。有的老师晚上十点钟还在回复学生的提问。
法政学院行政管理系的王礼鑫老师针对所带班级五位弱视“盲生”学习困难的实际情况,利用辅导答疑时间单独为他们补课,耐心解答他们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使这几位“盲生”的学习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法律系的环建芬老师为鼓励学生主动与老师探讨学业问题,大量引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法律系李泠烨老师指导学生申报上海市“大创”项目,多次组织学生讨论选题、论证课题,直到春节前夕还在打电话与学生讨论课题事宜;行政管理系的武斌老师今年已办理退休手续,但他仍坚持每周到奉贤校区辅导答疑,很多人劝他不要来了,他说:“我做了一辈子的教育工作,与学生在一起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
教师坐班答疑制度实施后,教师对“好老师”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原来认为“上好课就是好老师”,现在则强调,好老师不仅要在课堂出彩,还要在课外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出彩;不仅个人要备好课,还要扩大教研辐射力,打造更多精品课程,开展团队研修;不仅在科研上要活跃,还要为更多青年教师提供职业示范,为更多学生提供新鲜的学科前沿信息。
保障措施
“四个百分百”
围绕本科教学的基础环节,实施青年教师助教制度,为每一位新入职青年教师配备教学科研双导师;确保教师,尤其是高级专技职务教师全部为本科生上课;全部任课教师充分应用各种形式开展答疑辅导;新晋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必须有专业实践经历。这是我校实施“激励计划”预设的基础目标,目前已经实现。
“一二三四”
即我校确保“激励计划”顺利推进制定的四项保障措施。
每月一次专题会议。在校长办公会议、党委常委会会议上每月一次专题研讨“激励计划”事宜。
两个专门小组各司其职。成立由全体校领导组成的激励计划领导小组和由两位分管教学、人事副校长领衔,学院一把手、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工作小组,分头推进“激励计划”。
三驾马车确保师资队伍建设质量。建立师资队伍建设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伦理与道德委员会,全方位确保师资队伍建设质量。
开展人才培养四层次专项培训。围绕激励计划基本理念、大学治理、管理制度、规范要求等内容,开展正处级干部、教学管理人员、骨干教师、新进教师激励计划专题培训。
“两互动”
教师和学生互动,实行新生的“全员导师制”,在现有全部学生均有班导师指导的基础上,对新生班级加强班导师的配备力量,确保新生导师全部由高级专技职务教师担任;教学和科研的互动,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促进科研。
“四强化”
强化“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教育观,强化“办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观,强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加大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
“两互动”、“四强化”是我校实施“激励计划”预设的长远目标。(本报记者 水青)(转自《上海师大报》2016年4月15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