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院师生举办江南二胡艺术传承与研究音乐会演绎水乡弦声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3-04-17浏览次数:1066


4月16日晚,我校音乐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民族乐团著名二胡独奏家段皑皑与我校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吴旭东、桂好好,指导音乐学院青年学子们,精心编排、演绎、诠释江南经典二胡作品,我校音乐学院音乐理论系副主任、副教授李亚担任导聆,倾心打造了一场春日里的“社会美育大课堂”。我校锦瑟江南丝竹乐团演绎的《行街》,奏响了音乐会的序曲。这场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演艺厅成功举办的“水乡弦声——江南二胡艺术传承与研究音乐会”由我校主办,我校音乐学院、段皑皑二胡艺术工作室承办。

江南二胡艺术中的“江南”二字,不仅是一个地域、风格的概念,更是涵括了以上海为中心,包含整个长三角的文化、历史内蕴。这片区域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深厚的精神文脉,是二胡艺术的奠基地和开拓地。近代以来,生于江南长于江南的几代音乐家,如华彦钧(阿炳)、周少梅、孙文明、刘天华、闵惠芬等,为二胡表演艺术的专业化作出了杰出贡献。

本场音乐会由上海市教委高校文化艺术人才工作室项目资助,项目团队以“江南二胡艺术传承与研究”为中心议题,深入、系统地研究、传承和诠释江南二胡艺术,以推进师范高校艺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服务于上海教育文化发展。

段皑皑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江南二胡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工作室成立后,她带领音乐学院青年学生,遍访名家,深入学习和研究江南丝竹、沪剧、越剧、昆曲等国家级非遗音乐,追寻江南二胡艺术之发轫。经过一年多的沉淀,推出了江南二胡艺术理论与实践系列成果,引起热烈反响,广受赞誉,在我校艺术学科建设中起到了带动、示范作用。

在江南音乐史上,戏曲、曲艺和民间乐种为二胡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音乐会当晚,一批00后二胡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们登上舞台,充分展现他们向非遗艺术学习的成果。改编作品昆曲《游园》(闵惠芬移植、顾冠仁配器)、沪剧《申曲小调联奏》(瞿春泉编配)、越剧《红楼梦·金玉良缘》曲牌唱段、《弹乐》(孙文明曲)各具特色,朝气蓬勃的师大青年为传统艺术注入青春活力。 

音乐会上少不了经典江南风格的二胡作品演奏。段皑皑演绎的《二泉映月》情真意切,完美展示了江南二胡独特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语汇,极具感染力;《春江水暖》(第三乐章)旋律极富动感、妙趣横生,表现了春日江边群鸭戏水、逐渐热闹的画面和情绪。吴旭东演奏的《怀乡行》,情感真切、旋律动人、意境深远。意象源自唐代王维诗作的刘天华作品《空山鸟语》,使现场听众沉醉于深山幽谷、百鸟嘤啼的优美意境之中。 

在传承文脉的同时,新一代音乐家也希望对典雅、隽永的江南二胡艺术赋予鲜明的时代价值。融入苏州评弹音乐元素的新作《桃花坞》采用传统的五声调式,勾勒作者生活在苏州桃花坞大街的童年记忆;《评东弹西》则将中国评弹与西方爵士乐风恰当地糅合于一体,抒情优美与活泼跳动的对比性主题相映成趣;由杨浦区少年宫民乐团演奏的《摘棉》,十分形象地表现了过去上海郊县农民秋收摘棉时的劳作场景和喜悦心情。压轴乐曲二胡齐奏《山村变了样》,以清新质朴的格调、亲切优美的旋律,形象鲜明地展现了江南山村的新风新貌,体现了当代高校师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信心和美好憧憬。 

本场音乐会既是师范高校艺术教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上师大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一次生动实践。项目以教促研,以研优教,师生同台,充分体现了我校在艺术教育领域的理论引领力和社会影响力。来自上海市教委、上海音协、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民族乐团、上海音乐出版社、杨浦区少年宫和我校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本场音乐会。我校音乐学院院长施忠教授表示:段皑皑二胡艺术工作室产出的系列成果,对高校音乐师范教育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音乐学院也将以此为契机,把项目的指导成果落实到专业课堂中,通过日后的教学实践与教研活动,逐渐形成兼具文化传承与卓越创新的国乐教育教学体系。


(供稿、摄影:音乐学院)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
Baidu
sogou